拼音bǐng bǐ
注音ㄅ一ㄥˇ ㄅ一ˇ
繁体秉筆
⒈ 执笔。
英do the actual writing;
⒈ 执笔。
引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臣以秉笔事君。”
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史传》:“秉笔荷担,莫此之劳。”
唐 韩愈 《送文畅师北游》诗:“荐绅秉笔徒,声誉耀前阀。”
宋 宋敏求 《春明退朝录》卷下:“秉笔之臣,得以纪録焉。”
清 袁枚 《随园诗话》卷七:“此外,皆不知何人秉笔。”
⒈ 执笔为文。
引《文选·颜延年·皇太子释奠会作诗》:「侍言称辞,惇史秉笔。」
1.皇帝口述的命令也是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由朱笔记录,再由内阁撰拟诏谕颁发。
2.这声音不快不慢,这动作一笔一换,时而左移,时而右变,时而跨出马步,时而又作秉笔直书状。
3.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,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。
4.章具豪放不羁之才,行文如天马行空,恣意驰骋,连下联中重用两“心”字亦未加注意,可能是秉笔愤书,一挥而就所致。
5.秉笔直书、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;彰往察来、古为今用是它的功能。
6.鲁迅先生一息尚存便秉笔直言,抨击黑暗的现实,指斥部分文人的无耻。
7.负责国家档案的齐太史不动声色,秉笔直书“崔杼弑庄公”。
8.这篇文章的视角独特,秉笔直抒,入木三分,一气呵成.
9.明燕王朱棣兵变夺取帝位,方孝孺秉笔直书“燕贼篡位”,被杀,灭十族。
10.储安平是一个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有过成功尝试的民主报人,他既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编辑家,又是一个秉笔直书的时评家。